内容页搜索

坛丘农村历来以种粮、养蚕、缫丝、织绸为主。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生活艰难,遇到灾年农村有外出乞讨者。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生活有所改善。19591961年,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民生活急剧下降。1962年下半年起,农民生活有所好转。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得于改善。1979年,农民人均年分配 154.75元,城镇居民以供销社职工为例,人均年收入504.73元。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1998年,供销社职工年均收入6407.77元,1999年,农民年均收入5126.00元。

坛丘方言属吴语系,吴侬软语,跟苏州、上海话相近,但有差异。坛丘口音没有卷舌音,zhchsh大多读成zcs,前鼻韵、后鼻韵nngaieiiv混读;词组的前一个字声调以阳平声居多,第二个字大多为阴平声。从记录方言说,有的词语“有音无声”,或有近似的字而无音可找,只借用近似音字代替,或附上近似拼音。坛丘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歇后语颇具地方特色。

坛丘境内风俗习惯大同小异,新中国成立前,浙江绍兴、河南、湖南及江苏的苏北、镇江、江阴等地部分农民移居或婚嫁坛丘,其习俗被本籍人同化。90年代起,外来人员逐渐增多,风俗习惯互相尊重,互不干扰。20世纪末,有些旧习俗逐渐消退,新风尚在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佛、道两教的寺、庙、庵、观有97所。基督教、天主教在清光绪年间流入坛丘。新中国成立后,和尚、道士、尼姑相继还俗;寺、庙、庵、观、教堂在50年代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停止活动。1978年后,坛丘基督教活动场所从家庭聚会到专门场所,1981年复堂。

民间的掌故传说、遗闻轶事脍炙人口,一些健康的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至今仍为广泛流传。

 一、村民收入

新中国成立前,坛丘乡农民平均每户耕地9.85亩,大多数农田掌握在地主、富农手里。约有半数贫雇农和下中农租地耕作,生活难保温饱,遇到灾年缴不起租米就会卖房子、借高利贷,到地主、富农家当长工,乃至坐班房、乞讨谋生,过着瓜菜半年粮的生活。从19513月土地改革统计表上可以看出,坛丘(小)乡地主、富农户少、人少、田多,贫雇农则相反。

161                 土地改革前坛丘乡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表

各阶层

户数(户)

占总户

%

人数(人)

占总人

%

         

合计

()

  

占总亩(%

户均

()

人均

()

自耕田

()

出租田

()

 

 

33

3.08

195

4.49

824.60

1734.97

2559.57

24.20

77.56

13.13

 

 

14

1.30

125

2.88

382.23

65.40

447.63

4.23

31.97

3.58

 

半地主

或富农

1

0.09

4

0.09

11.10

17.00

28.10

0.27

28.10

7.03

 

 

48

4.47

324

7.46

1217.93

1817.37

3035.3

28.70

63.23

9.37

 

 

(22)

11.20

273.72

284.92

2.69

 

工商业

资本家

7

0.65

50

1.15

31.30

73.60

104.9

0.99

14.99

2.10

小土地出租

 

1

0.09

5

0.12

0.44

16.94

17.38

0.16

17.38

3.48

其 他

职 业

2

0.19

5

0.12

15.69

25.76

41.45

0.39

20.52

8.29

鳏 寡

孤 独

4

0.37

4

0.09

12.59

49.82

62.41

0.59

15.60

15.60

小 计

7

0.65

14

0.33

28.72

92.52

121.24

1.14

17.32

8.66

 

中 农

223

20.78

1201

27.64

3012.59

311.04

3323.63

31.43

14.90

2.77

 

其 他

87

8.11

331

7.62

219.10

145.37

364.47

3.45

4.19

1.10

 

 

310

28.89

1532

35.26

3231.69

456.41

3688.1

34.88

11.90

2.41

 

 

569

53.03

2119

48.77

2980.94

193.35

3174.29

30.01

5.58

1.50

 

雇 农

132

12.30

306

7.04

158.27

9.09

167.36

1.58

1.27

0.55

 

小 计

701

65.33

2425

55.81

3139.21

202.44

3341.65

31.59

4.77

1.38

 

合 计

1073

99.99

4345

100

7660.05

2916.06

10576.11

99.99

9.86

2.43

注:半地主或富农实际上就是富农。

农民租种地主田地,种类有:大租田(这些田地原系农民自有,因还不起高利贷,被地主吞并。地主有田底权,农民只有田面权),租米约占每亩总收入的35%;小租田(田底、田面都是地主所有),租米约占每亩总收入的65%70%

1950年,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将地主土地没收,大部分分给贫雇农。土改时坛丘区贫雇农租田变自田有16647.96亩,分进土地11651.51亩,全区6737户,25034人,户均有田4.2亩,人均有田1.13亩。按1950年每亩产粮212.5公斤计算,贫雇农每人每年可收粮240.125公斤,去掉缴公粮,一家人有老有小,生活能基本维持,遇到自然灾害就难以抵御。1954年,发大水,各乡都被淹好几只圩,等抽干时已延误农时,秋季大减产,农民出去讨饭的较多,有人家吃观音粉(白泥土)充饥。

1956年,高级社成立,农民生活有所改善,扣除柴、米、油,按人分配的纯收入逐年提高,1956年,农民人均收入60多元,1962年,农民人均收入86.8元,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5126元。

162            19621999年坛丘农村经济分配情况表

 

总收入(万元)

纯收入(万元)

  累(万元)

社员分配(万元)

年人均收入(元)

1962

307.72

187.12

19.25

167.86

86.80

1963

313.88

189.93

14.38

175.55

88.80

1964

369.68

244.51

24.37

20.21

98.95

1965

414.40

265.81

27.20

219.19

104.16

1966

389.18

302.31

36.80

240.10

111.41

1967

417.17

231.63

17.20

207.01

94.46

1968

411.21

229.44

32.20

197.24

87.41

1969

491.40

281.90

69.51

218.39

93.46

1970

503.40

290.57

69.84

220.73

90.09

1971

530.49

280.67

51.23

229.44

92.55

1972

617.31

347.23

55.27

291.96

115.61

1973

581.69

334.65

43.79

258.82

101.55

1974

615.30

370.20

55.00

280.20

108.62

1975

570.95

316.87

46.33

238.49

91.00

1976

629.61

352.36

57.31

262.77

100.06

1977

549.78

285.78

29.81

225.63

89.03

1978

681.11

399.02

59.15

307.69

115.79

1979

886.92

527.83

102.32

389.03

154.75

1980

730.40

344.20

48.57

252.85

107.64

1981

775.60

377.36

59.33

281.05

121.30

1982

984.54

592.82

87.70

468.22

209.50

1983

1448.04

953.01

58.66

855.79

387.10

1984

2019.46

1244.17

32.23

1484.25

560.77

1985

2701.94

1429.47

13.21

1752.51

661.43

1986

8707.37

1604.17

7.76

2011.85

754.70

1987

3721.37

1894.96

30.48

2292.96

851.45

1988

4230.64

2172.65

56.37

2734.26

1009.00

1989

4900.41

2265.56

86.09

2697.27

995.50

1990

5289.46

2310.26

131.32

2973.51

1094.13

1991

9520.06

3179.39

389.36

3157.83

1155.15

1992

11293.93

3625.36

612.82

3354.01

1238.49

1993

14717.82

4153.40

338.96

4043.66

1493.61

1994

35933.00

8389.00

459.00

7846.00

2902.00

1995

46141.00

12254.00

908.00

10794.00

3966.00

1996

51929.00

14557.00

1447.00

12443.00

4593.00

1997

59220.00

15963.00

243.00

13460.00

5017.00

1998

6355.40

16480.00

2320.00

13572.00

5107.00

1999

59925.00

17076.00

1842.00

13439.00

5126.00

 二、家庭生活 

1958年,公社、大队办农场、食堂,生产大跃进,敞开肚皮吃饭。大队放卫星,公社传捷报,搞浮夸、虚报数字。1960年底,全社有食堂247个,在食堂吃饭的有 29311人,占总人口29914人的97.98%19591961年,连续三年国民经济困难,1961年五六月份食堂解散,粮食实行定量供应,按劳动力分配,大多数人吃不饱,人们以花草、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农户将家里能卖的东西卖掉换副食品吃;有农户将子女送掉;有妇女抛家离舍去浙江成家;有人患浮肿病死亡。19601961年,坛丘连续两年人口负增长。1962年,实行生产队为核算单位;1963年,人均口粮每月12.5公斤,按工分分粮,正半劳动力分粮标准不一,人多劳少的人家难以吃饱。星塔、小谢两大队的干部因分掉种子被撤职。70年代初,农民生活仍不太好。小谢大队8队有单身汉18人,草棚户20多户,人均土地3亩多。农民若在家前屋后种些青菜,被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溪南大队农民养母猪,被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批判。生活资料匮乏,粮油、棉布、煤油等日用品凭票供应。1978年,坛丘公社年末总人数27292人,储蓄额12.22万元,人均4.48元。1980年前,坛丘农村有楼房户3户。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社、大队、生产队办起企业。农民一家可安排1人进厂当工人。公社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致富,在“农”字、“多”字上做文章,七种八样九行当,什么农作物都可以种,样样活都可以干。农民离开田地搞运输,发展家庭手工业,办小作坊、加工厂、服务业,养禽、鱼、蚌、羊、猪、蜂、兔;自留地里种小黄瓜、土豆、蘑菇,收入逐年提高。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家分到责任田、口粮田、饲料田,实行“三田”包干制。1983年初,全社养禽86户,养鱼41户,养蜂2户;生产队办厂10个,联户办厂10个,家庭办厂40个,家庭手工业174户,家庭服务业33户,家庭加工厂28户,运输业160户,商业85户,其他17户。19837月,农村实行体制改革,公社、大队、生产队3级变为乡(镇)、村、村民小组,乡村工业迅猛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务工人员从1980年的2346人增至1986年的9515人。生活水平随之提高,1986年,坛丘农村有电视机2093台,录音机1529台,缝纫机5410台,电冰箱12台,轻骑11辆,自行车9198辆,洗衣机420台,照相机60架,电风扇6607台。当年新建楼房247户,551间,面积39924平方米,累计有楼房1597间。

1988年,坛丘与盛泽新民厂在郎中村12组建液化气站,农民开始用上液化气;80年代后期,农民开始安装住宅电话,1990年起全面推开;1991年,农村实行高额合作医疗保险;1992年,用上自来水;1995年,村村通公路,农民开始买轿车;1996年,安装有线电视;1998年,实现电话镇; 1998年,公交车进村,亭心、坛丘、郎中、南塘、大谢等村的农民出行更便利。1999年,当年新建楼房面积25079平方米,农村楼房户达90%以上。全镇年末总人数28176人,储蓄额18000万元,人均储蓄6388.42元。